理工学院logo
博学笃行 止于至善
秦宇彤育人实践案例
发布时间: 2025-09-23 08:57 作者: 点击: 0

辅导员简介:

秦宇彤讲师。主要承担党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资助及国防等工作,学生包含本科生2022级、2023级282人,硕博研究生153人


协同育人,共筑成长

——辅导员育人实践手记


自踏上工作岗位以来,我始终牢记“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立足辅导员九大职责,坚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工作理念,努力用爱与专业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陪伴者与引路人所带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在日常工作中,我逐渐意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唯有协同育人,才能真正实现“让每个学生都被看见”。于是,我积极落实学校“辅导员—班主任——授课教授3+3协同育人体系,形成“三师联动、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努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织就一张温暖而坚实的支持网络。

一、两小时的倾听,点亮一个迷途的灵魂

“老师,我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那天,一位大一新生小张经常逃课,查宿舍时永远在睡觉,我将他叫到办公室。他因感情受挫陷入情绪低谷,成绩下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我没有急于劝解,而是静静地听他说了两个小时。

那一刻,我告诉自己:先走进他的心里,再引导他走出困境。我以共情建立信任,陪他正视挫折,帮助他一点点重建对生活的掌控感。但我也清楚,心理疏导只是起点,真正的转变需要持续的专业支持。

于是,我主动联系了小张的班主任,向他详细介绍了学生的情况。我们共同分析了他的学业状态和心理状况,制定了阶段性帮扶计划。专业课授课教师在专业上给予更多关注,而我则持续跟进他的情绪变化,鼓励他参加明理讲堂”和心理朋辈活动,拓展人际支持。

几个月后,小张不仅学业稳步回升,还在课余时间寻找兼职,从曾经的“受助者”成长为如今的“助人者”。看到他的转变,我深深体会到:当辅导员班主任、授课教师携手同行,我们不仅能照亮一时的黑暗,更能点燃长久的成长之光。

二、师共绘,为迷茫青春绘制“成长路线图”

在与学生的一对一谈话中,我常常听到这样的困惑:“我到底该考研还是就业?”“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这让我意识到,生涯规划不能只靠一次讲座或一场咨询就能解决,它需要系统性、持续性的指导。

为此,我牵头组织了就业推进会”系列活动,邀请班主任老师共同参与学生的生涯规划咨询。我们尝试打破辅导员谈思想班主任专业的壁垒,让思想引领与专业指导深度融合。

记得有一次,学生小李对未来方向犹豫不决。我从他的性格特点、综合能力和兴趣倾向出发,帮他梳理优势;同时邀请他的班主任从学科发展、科研前景和行业需求角度提供专业建议。最终,我们共同引导他确立了“先夯实基础,大三根据科研体验再决定是否深造”的阶段性目标。

此后,班主任带他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我在课余时间帮助他提升表达与组织能力。这种“双师协作”的模式,让小李的成长路径更加清晰,也让他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强的掌控感。

三、精准帮扶,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

学业困难学生是我最牵挂的群体之一。大三的小陈曾因多门课程挂科,学分积压严重,一度萌生退学念头。当我第一次见到他时,他眼神躲闪,语气低沉:“老师,我觉得我完了。”

我没有放弃。我迅速启动“学业精准帮扶计划”,并与任课教师深入沟通,共同制定个性化补修方案。专任教师为他推荐基础课程的学习资料,安排研究生进行一对一辅导;我则协助协调教务资源,帮他合理安排重修与补考时间,并定期谈心,缓解他的焦虑情绪。

最后他的课程都通过了,按期拿到了学位证、毕业证,那一刻,我坚信: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关键是我们能否发现它,并为它提供绽放的舞台。

我一直相信,教育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一场集体的奔赴。为了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我积极推动建立“辅导员—班主任专任教师(导师制导师)”三方定期沟通机制,通过联合家访、学业诊断会、成长座谈会等形式,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责任共担。

我也努力做那个“发现光”的人:擅长写作的学生,我推荐他们参与科研报告撰写;热心公益的学生,我联动导师带他们走进社区开展“数学科普”活动;有领导力潜力的学生,我鼓励他们在项目中锻炼组织协调能力……越来越多的学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发出了独特的声音。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这是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我践行协同育人的信念支撑。作为辅导员,我愿做那根连接学生与导师、思想与专业的纽带;我愿以爱为底色,以专业为支撑,在理学院这片育人沃土上,与导师们携手同行,共同浇灌青春之花,培育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条路或许漫长,但我始终相信:只要我们愿意俯下身去倾听,伸出手去扶持,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属于自己的轨道上熠熠生辉。